众所周知,产品经理思考维度有四个,即是用户、产品、数据和增长。本文主要为大家介绍的是关于产品经理思考维度之用户的信息。产品是由人们处理,拥有用户并可以交易的商品或服务。 因此,产品必须经过“需求”,“生产”和“销售”三个环节。产品经理负责产品的市场结果,需要分别注意这三个环节,并“协调”不同分工下公司的不同职能,以便每个人都能共同实现目标。
1. 什么是产品经理的用户
用户是一个复合词,既是需求的组合,也是角色的叠加。当我们在谈论一个行业、一个产品、一个功能的用户时,其实是在拆解一个又一个的需求和角色。
现在不止互联网服务公司,传统产业公司甚至连街边水果店的小老板都已经会这个词了,谈改变言必用户,谈必体验。
不得不说,这确实是一个好的兆头。大家开始逐步建立用户思维,这将为社会服务体系提供了底层优化的基础。
但作为一个几乎用烂的词,“用户”很多时候就仅仅被理解为一类打上了标签的人。
对产品经理而言,这远远不够。
人生活在世上,没有绝对的无欲无求,也没有绝对的独立。而有所求亦有其份,则必有所需。从某个角度来看,用户就是TA所有需求的组合体,所有角色的叠加态,而随着用户当前所处的时间点和地点变化,各个需求和身份的优先级也会动态调整。
既然用户是由需求组成,那就也说说需求和角色吧。
2. 什么是产品经理的需求
需求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这个词,老实说,也是被广大人民群众严重透支了。很多产品认为需求不就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嘛,想要什么给什么就好了,然后一直被动地满足用户,最后产品资源燃烧殆尽,抱憾离场。
但问题是,绝大多数的用户只能提出“更快的马”这类关注用户体验的想法。此处特别说明没有任何贬低用户的意思,因为专业解决方案本来就应该由服务者提供。
我们产品的工作,大量的时间都在调研、解构、分析、提炼用户的需求,相对一般人的思考而言这是非常重的时间成本,当然成果是深刻地理解了用户需要解决的问题原貌与特性。挖掘和确定问题原貌并不难,特性才难。
于人而言,问题原貌(即根本需求)一直存在,只是随着社会基础服务能力的迭代,满足需求的形式也有所变化。举个例子,中短途出行的人总需要解决位移的问题,古时候选择了步行或牛车,现在打个滴滴,因为有了移动互联网及其背后的一切的服务能力。
但与此同时,待解决问题也会因为不同的因素而改变需要程度,要恰如其分地对其定性,那么这个过程当中产品经理就需要面对和解决非常多的不确定性。
所以“当前”这两个字就显得非常有意义了。因为“当前”是用户身处的一个场景,有目的想法、时间地点、周边环境,甚至乎用户心智等等的定义,这一切的因素会量化了用户身上每一个待解决问题的优先级。而优先级最高的,就是这个用户当前的需求。
同样地举个例子,我要外出去吃饭,食与行都是我当前的待解决问题,但当前选定吃什么决定着我要去哪里,那么我的需求就是就餐地点的选择,大众点评恰如其分地解决这个问题;当我选好了餐厅后,走到街上了要思考怎么过去目的地,这时我的需求就是出行方式的选择,滴滴恰如其分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这两个产品一直在满足用户的根本需求,而在解决我“当前”的需求时,还增加了非常多细致的用户体验,原因就是要满足我当前待解决问题的特性。
3. 什么是产品经理的角色
角色是当前解决问题的身份。
角色和身份这两个词比较有新鲜感,因为很少人会谈论这个角度。
我们在生活和工作当中,不仅仅是独立的“我”,还要在各个场景内饰演着自己的角色,做好自己的身份。而且很多长期有效的身份,是叠加在一起的,例如,一个人可能长期处于同时是“子女”和“父母”两个身份的状态。
身份,也就是相同场景下影响需求优先级的重要因素,因为不同的身份彻底决定着解决方案的形式。
举个关于采购和购物的例子。当我在为公司采购时,我的角色就是采购部的员工,这时我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按照决策者要求买到对应的货物,后续的支付和记账会有出纳和财务的同事负责。
所以to B服务中,流程当中每个环节服务的用户角色是非常清晰的,而且基本上由不同部门的员工负责处理,产品针对性解决好每个环节的问题,然后在管理者的数据面板上输出相应的数据统计与分析结果,就是一个不错的方案。
但当我在为自己购物时,“我”就是一个由决策、选购、支付、记账四类角色叠加的用户。所以to C服务中,用户在一个功能流程中会不断切换角色,这时对整体性和便捷性的需求就被大大提高了。
说到这个角度,也让我联想起产品设计的一个准则,一个页面的主功能仅可以有一个,因为这个页面就是针对用户当前的需求和对应角色而设计的解决方案。
上述就是关于产品经理思考维度之用户的全部内容介绍,想了解更多关于产品经理的信息,请继续关注中培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