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公司在很早之前便提出了“信息生命周期管理”的概念,并随之推出了各种集成与存储的解决方案,从数据创建到最终处置的生命周期进行管理。例如,1974年,IBM公司推出的大型机分层存储管理( HSM)软件就是数据生命周期管理的最早形态。
IBM公司认为,每个企业在系统中至少有30%以上的数据是过期或者非活动状态的,但是至少有80%的数据要保留很长一段时间,用于长期数据的可访问性,因此信息保留的需求与归档架构应该相对应。IBM公司通过建立分层的存储硬件结构和数据保护,根据数据的类型,自动将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数据存放在最合适的存储设备上,实现了数据分类、备份、发布、迁移、归档、删除的全面自动化管理。在存储介质方面,由于SATA磁盘比PC磁盘更加便宜,可以作为近线(在线归档)数据的保留介质,而磁带、光盘则比磁盘便宜,更加节约能源消耗,但不适宜用于在线或近线,一般考虑将其作为离线归档的存储介质,从而延长数据可获取的时间。
ORACLE公司认为生命周期管理是“在信息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将信息的商业价值和最适当、最有成本效益的IT基础设施相匹配的策略、步骤、实践方法和工具”。从这方面来看,其实大家对数据生命周期管理的认知基本大同小异。同样,ORACLE、日立数据等公司都以不同的存储介质实现数据层次化迁移、归档、保护等,以实现高效、低成本、不同访问边界的数据生命周期管理体系,从而解决了成本问题,满足了法律法规和审计的要求,减少了信息的管理风险,更为重要的是提高了业务的连续性和服务水平。
我国各银行或多或少地借鉴了厂商的一些经验,使用或自行探索银行数据的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例如,中国工商银行在2006年即开始探索数据生命周期管理办法,至2009年基本建立了数据生命周期管理体系,从策略管理、清理方式统一、清理信息展现等方面均进行了积极的探讨,并在2008年获得了由中国人民银行开设的软科学技术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