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分析作为掌握用户需求,确保软件产品价值和使用价值最大化的必要途径。中培课堂《需求分析与管理最佳实践》培训专家郭老师认为,需求分析作为一个系统和复杂的工作,其在流程上将需要具备很多相关的事项。一些需求分析师在工作中常常会出现以下问题:
1、产品经理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虚构需求:
大把的产品经理其实并不是自己产品的用户,或者说平常用自己的产品不多。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陷入自己的YY,“我感觉”这个词出现在自己内心OS的概率特别高。
1> 如果你不爱它,也不想深入了解它,请你尽快离开。
放过你自己,也放过这个不被你所爱的产品。我想,只有思想到一定境界的人,才有可能真正做到以下这点:
“抛弃了内心对不同事物的感受,把所有产品都抽象为“它只是个产品,差别在于行业和针对的用户群不同。”
然而,大多数人都是做不到这点的。
2> 如果你爱它,或者想要深入了解它,请你好好学习。
这里说的,主要就是行业知识了,脱离行业知识去做产品显然是不可行的。 当然,知识也有广度和深度上的差别,从专有名词到产业链等等,这个就视你自己想要了解的程度定了,当然,我个人认为了解的越多,考虑的东西也会变多,越有可能联结各种可能性。
2、产品经理从自己角度理解需求
产品经理是自己产品的用户,甚至是资深用户。不要以为这样很high,“度”把握不好就容易陷入只管自己的陷阱里, 这个陷阱,可能体现在:产品面对的用户群的把握、产品的重点方向把握、是否要某个需求、需求之间的优先级等等。
具体的需求分析阶段
1、业务流程不够了解
这种情况下,可能会导致某个流程没有考虑到,或者考虑到了全部的流程,但是流程中的细节又欠缺考虑。
建议:还是上文的增值自己对行业知识的理解。这里的行业知识可能就更偏向深入和具体一些了,而不是那些泛泛的。
2、思维逻辑不够清楚
在对业务流程的理解没问题的前提下,分析需求,但是可能会存在一些边界条件没有考虑、有些影响需求的条件没有考虑的情况。
制作原型图阶段
1、不画手稿直接画电子稿
一般具体的需求分析结束后,会开始画具体的原型图。在刚开始做产品工作的时候,一般我会直接用axure画原型图,现在想来,这是非常浪费时间的。
因为原型稿中体现的不仅是需求分析,还有页面内容、内容的布局优先级以及页面的交互行为,相当于同时考虑很多内容,谁有信心,画一遍原型稿就能都覆盖周全?
2、不跟设计师沟通直接画电子稿
这个其实是承接第1点的,如果贵司有交互设计师的话,那么拿着你的嘴需求分析手稿冲向她吧,术业有专攻,专业的事情要相信专业的人如果贵司没有交互设计师,那么也同样冲向设计师,两个脑袋应该会比一个脑袋看到的问题多。
3、原型图保真度太高
这个也是我自己曾经犯的问题,可悲的是还是深以为自己666的地方。刚做产品的时候,总感觉原型图保真度高的话,自己就很厉害。不知道自己呆逼果然很可怕
因为一般的需求原型图的目的在于程序猿把你要做的东西做出来,那么如果你拿着你的需求分析+大致的静态原型手稿嘴他就能完全理解的话,你还要花大把的时间在原型图中的各种面板和复杂逻辑判断干嘛呢
把时间“浪费”在思考为什么做这个需求上不是更有性价比吗
当然,原型图这东西是要分类型的,一般日常的需求分析不需要高保真,但是在需要去拉投资或者其他情况下可能还是需要高保真的,这个我就不多说啦~
有关于电子稿和手稿多说几句:
有关于这点,我觉得如果是小团队的话,从完成需求的角度上说,其实真的不太需要电子稿,手稿+需求分析足以。
贯穿始末的 “沟通”
1、和用户沟通
多和使用你们产品的用户沟通,了解他的使用方法、流程是什么、为什么这么用、他觉得哪里不好、他还希望有什么等;
多和没使用但是可以变成你们的用户沟通,了解他怎么用其他的产品、为什么用那些产品、为什么不用你的产品等;
这个可以有多种方法,就不再这篇文章里展开惹。
2、和更靠近业务方的沟通
就像我在开头所描述的情况,如果你的产品是非常依赖于内容,那么你要持续和生产内容的人们去沟通,去交流。这样的好处在于:
既定的需求,更不容易返稿;
交流过程中碰撞出新需求的火花;
3、和设计师的沟通
如果你的需求分析包括需求逻辑+原型图的话,那么和设计师早日沟通为好。这样做的好处在于:
设计师在和你沟通的过程中,能够更理解业务。懂业务的设计师做出来的交互和UI比不懂的会考虑的更全面和更接近你想要的。